「開欄語」:千年古鎮,歷史悠悠,坐落于寶安西北部的新橋街道,立足深圳西部市級中心標桿城區定位,持續打造“古鎮新韻、智造新城、綠美新橋”,物豐民阜,萬象更新。深圳市寶安區新橋街道辦事處聯合深圳新聞網推出《新橋風物志》微專欄,更立體、生動地挖掘新橋轄區的人文自然“風物”,以風物為紐帶,觸摸街區肌理和脈動,發現美好,思量文明,印證時代,期許未來,勾勒出獨有的新橋記憶、新橋印象。
古建筑是解鎖城市歷史變遷的實體密碼,它們或許老舊、斑駁,與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格格不入,卻始終靜靜駐守鄉土,留住城市記憶。
新橋迄今保留了不少隱匿于鬧市中的古建筑群,生生不息地傳承著廣府文化、宗祠文化。一直以來,新橋加強對歷史風貌區的保護規劃,精耕細作涵養文化底蘊,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,助力深圳爭創全國文明典范城市。
今時今日,跟著鏡頭走進新橋細細探尋這些遺跡,亦能感受到別樣的慢時光。
在建市前,深圳本地多以廣府人和客家人為主,如今的新橋村正是一座擁有800多年歷史的廣府村落。傳承至今,這里仍保留著一片較為完整的廣府古建筑和老式排屋,是走讀深圳廣府文化的代表地之一。
自沙井北環路轉入新橋二路,再沿著大宗祠路走到底,看到一座修葺一新的“宗圣世家”大理石柱牌坊矗立在前,便意味著到達了新橋古建筑群。
放眼望去,整個古建筑群連排的老屋中,當數曾氏大宗祠最為矚目的,這座“五開間三進深”格局的祠堂,是深圳市規模較大、等級最高的宗祠建筑,也是保存較為完好的宗祠之一,有較高的文化歷史藝術研究價值,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“五開間”代表著明清祠堂的最高規格,只有公爵才可享用。據介紹,新橋村是曾氏聚居村落,其始祖曾仕貴是曾子第46代孫,因曾子被封為宗圣公,曾氏大宗祠可以建成五開間。“三進”意指宗祠前后的三座建筑——門、堂、寢,第一進是頭門,大門居中,兩側為塾臺,即古代所謂的“一門兩塾”;第二進為大學堂,是聚會議事的中心場所;第三進是祖堂,是安放祖先牌位和日常祭祀的地方。
走進祠堂內,矗立著“大學家風”石牌樓,威武壯觀,檐廊正面刻著“體忠”“行恕”,而背面則刻著“片石流輝”“講讓”“型仁”幾個字。
據介紹,曾子及其門人編著了《大學》,主張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,故宗祠內立此牌坊,時時刻刻鞭策著族人不忘大學家風。
以曾氏大宗祠為核心,周圍分布著觀音天后廟、維魯曾公祠、古喬曾公祠、翠松曾公祠、華城曾公祠、藩北曾公祠、采樓公家塾、桐軒書室、新橋麒麟醒獅武術館等,形成連片的古建筑群。
2021年,新橋村在古喬曾公祠內建起了村史館,集中展示新橋村數百年遺留下來的物件,將一部波瀾壯闊的村史娓娓道來。館內造景講究,古色古香,一步一景,令人耳目一新。
古籍古卷、老式單車、老式風車、老式錄音機……現在已開放的村史館,每日迎來一波又一波游客,成為新橋族人舒解鄉愁,感懷過往的勝地。
悉數青磚灰瓦,飛檐翹角,龍鳳大脊,雕梁畫棟……這一片老屋也讓人不禁夢回古時景象。
順著祠堂旁幽深的巷道再往里走,則可看到數排梳式廣府排屋,不少當地人依舊居住于此,駐守著繁華都市里的慢生活。
新二村位于新橋村南面,同是曾姓聚居村落,且與新橋村曾氏屬于同一家族。村內迄今還保留了數座老屋,既有清末所建,也有民國時期和新中國成立以后所建,其間不乏宗祠、私塾、廟宇、書室、古井等,故稱為新二古建筑群,是寶安區不可移動文物點。
其中,修繕完好的謙宜二祖祠,是新二村曾氏宗祠,為紀念建村始祖曾守禮(孔謙)、曾守權(孔宜)兄弟而建,據村里老者介紹,謙宜二祖雖分居不同地方,但常來常往,兄弟和睦、家族團結。祠堂正門上寫有“蘭桂騰芳”“動篪協韻”“棣萼聯芳”等鎏金門聯,一是贊頌始祖謙、宜兄弟情誼,二是寄望后輩子孫發達。
“謙宜二祖祠”為三間二進一天井布局,懸山式樣,中央天井通透敞亮……別有一番洞天。堂內建起了“式好堂”,并以鎏金匾牌刻錄歷代出類拔萃的族人典范事跡。
祠堂屋頂覆以綠色琉璃瓦,正脊上雕刻著金龍彩鳳、麒麟吉獸,屋檐下刻有藍底金漆花鳥彩雕……建造之精美令人驚奇,細微之處可見工匠精神。
上寮村始建于明朝中期,為新橋村曾氏后代曾熙德攜子孫至此開村立業,因此上寮村原住居民大部分也姓曾,民居多為三開間帶天井的傳統廣府建筑,家家戶戶方正規整,緊密排列。
在如今的上寮村上寮二區,以祠堂為主的古建筑沿街而立,成為繁忙街市里一道古樸的風景線。這些古建筑多建于清中晚期,坐北向南。楊侯宮、肖峰公家塾、熙德祖祠、廷用曾公祠、上光文化室……一個個上寮人熟悉的名字,凝結著世代族人的情感歸屬。
其中,“三間兩進”的熙德祖祠尤為亮眼。祠堂屋脊上龍虎木雕栩栩如生,屋檐下數米鎏金漆雕流暢美觀,墻面嵌有壁畫傳頌經典。正門上“萬派朝宗”“象嶺種奇”“麟峯獻瑞”的門聯,取用了祠堂南面是麒麟山,東北方為曾氏祖墓橫象山的意境,每一處設計都大有講究。
雄雞挺立的楊侯宮為上寮人供奉北宋名將楊家將而修,門聯橫聯是“威靈顯赫”,上聯是“跣足科頭默遣神兵扶宋主”,下聯是“披肝露膽宏道妙施助王師”,時間落款為清光緒二十九年秋季吉(1903),由此可知該建筑至今已超過百年歷史。
西北一隅經過重修的峰德書軒高門大第,甚為壯觀,這里是古時上寮村宗室子弟讀書求學的地方。半掩的復古大宅門,隔絕了鬧市的喧嘩。
整個書室設有前院、家塾、后院三部分。院墻以精致的浮雕修飾,家塾大門上繁復的漆雕也十分氣派,彰顯了上寮人尊師重教、詩書傳家的優良美德。
在新橋眾多古建筑群中,位于黃埔社區洪田村的洪田圍古建筑群,分布著不多見的廣府圍屋民居。數十年前,洪田村曾是東江縱隊開辟的抗日敵后游擊根據地,洪田七烈士喋血捐軀的英雄事跡在這里代代相傳,洪田圍古建筑群也曾見證這段崢嶸歲月。
洪田村最早是冼姓家族的聚居之地,這片古建筑群以一座單體圍屋為核心,坐東朝西,四面圍合,呈三橫三縱排列,飛檐片瓦,青磚石墻,老式木窗……處處泛著舊痕,裹著時光的回憶。
圍屋前一座圓型古井樣式精美,井口出地面有半米多高,外圍花崗巖上篆刻著福字、龍紋等,井邊的空地以長短不一的麻石、大理石鋪砌開來,整體設計獨特美觀。
井旁地面上鑲了一塊石碑,碑體已有些許殘缺,碑文也有些模糊,但清晰可見的“光緒十七年九月”數字,昭示著此井來自一百年前,歷史久遠。
離圍屋不遠處,一座墻體多處長了青苔的碉樓高高聳立在村中。由于洪田村背靠洪田火山,早先冼氏族人剛搬遷至此時,為了防御山匪建起了碉樓。后在抗日戰爭時期,碉樓又被用來躲避日軍侵襲,守護著一代代人民。
像洪田圍屋如此完整的單體建筑,是深圳不可多得的研究廣府民居建筑發展的實物,建筑藝術價值頗高,值得考究。
文字:鐘滿香
攝影:謝瑩
攝像:劉煒烽
出鏡:何寶怡
設計:康敏